联播+ 占地面积不到全国4%的长三角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特别的期待。
2019年5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020年8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
时隔三年,2023年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四年之内,三次重要会议,都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答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眼。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呢?
这要从二者的关系说起。
对于长三角三省一市来说,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二者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单方面来看,“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020年8月,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结合当时的新形势新要求,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从考察调研到会议研究,总书记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
五年来,长三角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内在机制相互融合,实现了“1+1+1+1>4”的效果。
就在今年6月24日,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此外,长三角41个城市、2.26万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居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上海等地优质的医疗资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循序渐进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在百姓出行方面,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再看“高质量”。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决不是贪求规模的发展,而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发展含金量。
“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2020年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各项要求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要把“高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以经济数据为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4.2%。相比五年前,长三角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已经从6个增加到了8个,数量在全国超过1/3,同时GDP万亿元“后备军”城市增至3个。面对内外多重压力挑战,沪苏浙皖依然动力强劲,是我国最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之一。
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新的冀望:
以科技创新促发展,总书记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对外开放谋繁荣,总书记表示要“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潮涌长三角,风劲正扬帆。一幅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的画卷正加紧绘制,一个个尽享“高质量”红利的未来美好可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网约翰内斯堡12月2日电 (记者 王曦)当地时间12月1日,由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举办的人民币业务研讨会在约堡落下帷幕。
12月1日,由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举办的人民币业务研讨会在约翰内斯堡落下帷幕。图为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在活动中致辞。记者 王曦 摄
12月1日,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成功举办人民币业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共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对深化中南双边经贸往来,以及南非对扩大双边本币使用愿景助力两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图为南非储备银行(央行)副行长兼审慎监管局局长芬迪·查齐巴纳在活动中致辞。记者 王曦 摄
此次研讨会以共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对深化中南双边经贸往来,以及南非对扩大双边本币使用愿景助力两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讨论。当日,中国银行副行长林景臻,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潘庆江,南非储备银行(央行)副行长兼审慎监管局局长芬迪·查齐巴纳(Fundi Tshazibana),非洲进出口银行运营总监夸贝纳·阿伊雷比(Kwabena Ayirebi)等,以及南非金融机构、中资企业代表以及媒体等60人出席活动。
林景臻指出,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为全球金融稳定注入新的正能量。南非金砖峰会加快推进了中国与南非发展战略的对接,为人民币在南非及非洲市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与南非贸易和投资显著增长,双方形成了稳定、强健的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关系,为继续扩大双边本币在贸易、投融资、交易、计价和储备中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过去二十年,中国银行深度参与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13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人民币清算行,居同业首位,跨境托管总规模连续五年位居中资同业第一,共服务600余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进入境内资本市场投资,客群覆盖和客户体量居市场前列。人民币业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人民币跨境流通的主渠道、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引领者。
潘庆江表示,作为中南两国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双方金融合作持续深化,并有力助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在南在非不断走深走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见证了人民币从区域性货币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工具之一。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要顺势而为,继续坚持市场驱动、互利共赢的原则,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优化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安排,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的币种选择,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
芬迪·查齐巴纳表示,2022年,中南双边贸易额达567.4亿美元,创8年来新高,两国双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矿业、金融、制造业、基础设施、媒体等领域。人民币是南非储备货币之一。作为非洲最重要的经济体,南非支持人民币在国际经贸领域的发展,对于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夸贝纳·阿伊雷比表示,在非洲进出口银行贸易支付服务(AfPAY)倡议下,非洲进出口银行最近与跨境清算公司(CIPS)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促进中非人民币跨境支付。非洲进出口银行和CIPS将与中国银行等在金融领域领先的机构一同向非洲金融机构和企业推广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服务。(完)